【编者按】
6月23日,《粮满仓·好丰光》大型融媒报道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,立足全国视野,聚焦山东特色,从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鱼篓子”“智慧种”“新农人”等角度入手,全面展现山东在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产业升级、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亮点和成绩,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。活动期间,将在微博、抖音等平台开设话题,邀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互动,不断呈现山东发展绿色新质农业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。
即日起,大众网·海报新闻推出系列报道《粮满仓·好丰光》之“新农人”,聚焦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业态,展现山东人才兴农新路径。
海报新闻记者 邵鹏飞 淄博报道
在沂蒙山腹地的沂源县南鲁山镇,生产加工的桔梗丝、桔梗条等桔梗干鲜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,也走出了国外。13年前,一位名叫陈义冲的“90后”大学生回到家乡,用小小的桔梗撬动了一个年产值1500万元的产业,带动17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,书写了一段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。
放弃稳定工作,返乡创业的青春抉择
2012年,陈义冲大学毕业,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他选择进入一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企业工作,前景可期。然而,每次回到家乡璞邱五村,看到村里留守老人佝偻着腰在田间劳作,他的心里总不是滋味。
“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比较有出息的都在外面,结果这些老人生病、身体不好,等他们回来之后就比较晚了。”陈义冲回忆道,“我就想,能不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,在家乡做点事情”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辞职回乡创业。
南鲁山镇种植桔梗已有30多年历史,但长期停留在家庭作坊阶段。村民们把收获的桔梗简单清洗、晾晒后,以每斤几毛钱的价格卖给中间商,利润微薄。陈义冲敏锐地发现,这种药食两用的作物在韩国市场需求旺盛,但本地加工水平低,缺乏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。
如果能提高加工质量,做出品牌,桔梗完全可以成为村民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带着这个想法,他拿出全部积蓄,召集十几名村民,建起了第一个桔梗加工点。
创业初期异常艰难。条件十分艰苦,资金紧张、技术不足、市场开拓困难……但他从未想过放弃。“我和工人们一起,从最基础的刮皮晾晒做起,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着前进。一年下来,加工点收入4万元,虽然利润微薄,但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。”
从“小作坊”到“龙头企业”的蜕变
2015年,积累了初步经验的陈义冲乘胜而上,果断决定扩大产业规模,于是注册成立沂源鑫悦桔梗加工有限公司。他深知,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,必须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传统加工方式只是简单冲洗、分拣的半成品,利润空间十分有限。陈义冲带领团队研发分级劈丝工艺,将桔梗按长度、粗细分类,并创新包装方式。“过去工人用手一把一把装袋,效率低;现在用特制模具,一次成型,产量提高30%。”这种精细化加工让产品身价倍增,很快打开了国外市场。
13年风雨兼程,陈义冲将鑫悦桔梗从一个小作坊,发展成现在加工桔梗1500吨,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的“大厂”,创造就业岗位360余个,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领军企业。他感慨道,“带着乡亲们致富增收的梦想如今真的实现了,小桔梗终于走上了大舞台。”
“共富车间”让留守老人“老有所为”
企业发展了,陈义冲没有忘记返乡的初心——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。南鲁山镇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,留守老人缺乏收入来源,如何让这些“银发族”也能分享产业红利?
2020年,陈义冲与南鲁山镇党委携手创新推出“党建共同体+共富车间+共富站点”三位一体发展模式。通过争取对上资金和打造提升共富车间的方式,盘活闲置农房、仓库等资源,建成43个村级共富站点,覆盖33个行政村,带动1700余名留守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,人均月增收超600元。
“我们有的村没有自己的产业,老百姓们没活可干,但是现在有了共富站点之后,把桔梗刮皮这个环节分散到各个站上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从事桔梗加工这种低门槛、高收入的工作。”陈义冲说道。
这种新模式一亮相,就受到了全县各位领导的一致认可,陈义冲介绍道:“在全县以我们这个模式为典型推开了‘十百千万’工程,就相当于十个主导产业、百个带富主体、上千个扶贫站点、覆盖上万名贫困户,沂源县南鲁山镇因此被评为全省唯一一个‘全国脱贫攻坚典型乡镇’。”
近年来,陈义冲和他的企业先后接受清华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及省市各级调研60多次,他本人也被授予“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”、“淄博市乡村好青年”荣誉等称号。而他也在用自己的故事证明:当青春与乡土相遇,小小的桔梗也能“链”动大产业,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。
高开网配资-高开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网官网-配资资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