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最近书荒了,没什么书可看了,你怎么办?在这个短视频的时代,我们坚持阅读是否还有意义?”8月16日上午,西安戏剧学院副教授、《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》作者、“刀锋图书奖”“春风悦读年度非虚构大奖”“单尚街书店文学奖”得主杨素秋受邀走进贵阳孔学堂,以“短视频时代,阅读是否是一种执拗?”为主题,为现场200余名观众带来一场妙趣横生的阅读分享。
围绕讲座主题,杨素秋从短视频蔓延滋长到阅读量减少的反思切入,深入探讨了流量时代算法对信息传播的影响,从读书的目的与向度、非虚构作品与虚构作品的差异比较、优质网络阅读资源的利用、多类型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4个方面进行分享,并以自身经历为案例,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,分享阅读给个体带来的变化和影响,现场氛围活跃热烈。
“娱乐阅读是酥脆香甜的甜点,当味蕾得到甜品的滋养后,多巴胺往往可以消解一时的忧愁。读书亦如此,读者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去选择轻松、生活化的读物往往是为了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,选择一个自我奖励的机制……”杨素秋认为,读书的目的分为三类:娱乐、咨询与智慧,她把三类阅读比喻为不同的餐点,表示娱乐阅读是酥脆香甜的甜点,咨询阅读是碳水化合物,智慧类读物则似羽衣甘蓝般的苦口营养素,这类“营养素”书读中常感晦涩,但往往是最能引人深思、增长智慧的催化剂,长期阅读,大有裨益。
在推荐优质阅读资源时,除了对网络阅读资源的推荐,杨素秋还重点介绍了德国韩裔作家韩炳哲作品《他者的消失》。她表示,该书紧扣时代背景,谈论了信息茧房里的人类与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远,社交媒体中只会存在观点相似的同类,排除观点相左异见,长此以往,观点对立的氛围在网络中会日趋明显。
在听众提问环节,杨素秋对文科衰弱时代对阅读的影响、如何平衡孩子的阅读和网络管理、工作限制下如何创造最大活力等问题进行细致解答。杨素秋特别提到,阅读不应该是功利性的,长时间的深度阅读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阅读,长期坚持下来对人都是有益的,反而短时间、高频次的阅读和视觉切换会伤害大脑,她希望读者能从阅读中自省,向纵深处看见自己,从而向外打开,让未来的路走得更开阔。在场听众受益颇丰,现场频频传来阵阵掌声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文、图/陈江南 实习生 王文佩
编辑/姜雨熙
二审/赵相康
三审/陈曦
高开网配资-高开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网官网-配资资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